当前位置: 青春风采 正文

【绵阳校区】崇德尚学:文物保护,何去何从

浏览量:622 时间:2016-04-18


近日,习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他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同时,据14日新华网报道,对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系列案件主犯姚某等人作出死缓判决。此次一出,让“保护文物”这个话题又在社会上活跃起来。

是谁蕴含着来自远古的召唤,翘首以盼?是谁承载着未来的希冀,踏入梦来?对的,就是文物。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习总书记的指示,在指导上就首先对文物保护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文物,是一个时期里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然留下了众多辉煌璀璨或意义深远的的文物,这昭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但是,近年来我们仍旧屡屡看到曾经的文物流浪他国被拍卖的新闻,看到国内历史遗迹被私自滥用或者被破坏的事件,无人不是心痛和惋惜的。对待如此现状,作为文物的主人,我们国人们该怎么来“翻转”这样的场景呢?

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河北正定古城、黑龙江哈尔滨731遗址群等等,在如今都被不同程度的破坏。习总书记在文物保护的批示中强调,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确实,这些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对于文物态度,众多人包括笔者也认为,作为生命所依、灵魂所靠的文物应当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首先,应该有的放矢地加强文化遗产方面的立法、司法与执法力度,规范相关制度和准则,切实有效地遏制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让那些妄图、贪图文物的人无从下手;然后,国家机关应该在科学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探讨文物资源的有效盘活与合理利用,比如建设博物馆文物馆,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亲近民众生活,才能走向世界;接着,应该积极促进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切实担当起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定责任,努力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制建设与有效运行;最后,作为社会的个体,应该多关注和了解文物的知识,树立“要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去珍惜文物”的意识。同时,文物还包含了民族精神,保护文物,也是在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

文物是温热的,你善待它,也不是不会得到它的回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凭一块块秦砖汉瓦、一件件甲骨竹简、一首首唐诗宋词堆垒而成。如今,它们已经年老,曾经因为它们而骄傲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全力保护它们吗?古人早在以前就揭示了“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真理,保护文物,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同样真确地了解那些沧桑历史和那些快被遗忘的时光。

保护文物从来都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无法摆脱,必须亲力亲为,这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在全社会中形成保护文物的格局,才能让文物世代传承、熠熠生辉。

崇德苑团总支宣传部:张苏云

责编:卢伐

20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