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校区】崇德尚学:航天梦,开舱人
浏览量:170 时间:2016-11-21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么利用它。在生活的道路上,有些人心中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2016年10月18日,与天宫2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的神舟十一号顺利返回地面,民众欢呼雀跃。此举实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里程碑突破,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令全世界瞩目。中国航天事业飞跃进步的背后,埋藏着许多的无名英雄。在电视直播中,留给亿万观众的只能是一个背影。
李涛,现为主着陆场救生回收队高级技师。自1999年以来,参加了神舟一号至十号、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等14次大型试验任务。在载人航天任务中,李涛一直担任开舱手,圆满完成10次神舟飞船返回舱开舱任务,被称为“神舟开舱第一人”。其实开飞船的舱门和我们印象中的开门完全是两个概念,首先要用专用工具精准插入锁孔,然后通过减压阀平衡舱内外气压。关键是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了航天员的身体可能一下子适应不了,太慢,则会耽误航天员的出舱时间。这是一个技术与心理并重的职业,李涛经常一个动作一天反复练习上千次,手酸痛的连筷子都拿不起来,还要针对高温低温、晴天雨天、水中陆地等不同环境进行反复的练。“我是典型的大叔,但大家都觉得我很年轻,我自己也觉得我很年轻。因为我经常微笑,因为我想,航天员返回后最想看到的画面就是微笑,这也是他们最想看到的东西。”李涛说。蓝天之下,“我不是在迎接天外归来的英雄,就是在准备迎接天外归来的英雄的路上。这种状态,今年是第17个年头了。”
一种态度,一个观念,一种情怀,足矣!一个典型的南方人,却把生命融入到了这片北方的草原,坚守十七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往往会使人受益匪浅,以精神的力量驾驭肉体的磨难,用精神的尺度丈量出卓越的贡献。
完美的背后是艰辛,是付出,也是自豪。一个动作一天反复练习上千次,针对不同的环境反复练习。烈日酷暑,刮风下雪,一如即往。但每次发射的成功,都让内心充满着神圣感、自豪感。或许他们不为民所知,但他们依然坚守,铸就了辉煌的航天事业。我国拥有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团队,他们是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如李涛一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与汗水,这就是卓越的“大国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一种情怀,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做到极致。如李涛一般的人还有很多: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心脏发动机焊接第一人人高凤林;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顾秋亮;鉴刻人生孟剑锋;捞纸大师周东红。他们文化不同,年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与钻研,靠的是专注与魔力。
梁启超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航天承载中国人矢志追逐的梦想,也是度量中国实力的标尺。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虽不能为航天事业做出直接的贡献,但我们仍可以将那份情怀实现在自己的抱负中,如孙涛般,用双手丈量人生,用双手铸就梦想。
崇德苑团总支宣传部:黄玲
责编:卢伐
2016年11月19日